經過科學家團隊長達兩年的研發、攻關,一株雜交水稻在沙洋農場順利實現從富硒稻到富硒米的蛻變。4月4日,記者從湖北省富硒稻米企業標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江漢平原、同時也是湖北省全產業鏈、標準化栽培、種植、生產、加工的富硒稻米正式誕生,江漢平原有望借助該項試驗成果將湖北的“魚米之鄉”打造成為“中國富硒糧倉”。
江漢平原是中國糧倉之一。2014年至2016年,湖北省地質局在為江漢平原 的土地做“體檢”時首.次發現,位于江漢平原的天門、仙桃、潛江、洪湖、鐘祥等縣市,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總面積達到6900平方公里。自此,打造湖北富硒產業便提上了省級戰略。按照《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至2020年,湖北富硒產業將成為產值過千億元的富民產業。
針對江漢平原的產業特征,打造富硒水稻成為科研攻關的突破口。
2016年初,武漢大學富硒水稻研究中心、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和湖北沙洋廣華農工貿有限公司聯手以“紅蓮型珞優9348富硒雜交稻”標準化栽培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種植業、富硒養殖、富硒水產和富硒食品加工等產業推進,共同打造湖北省富硒水稻標準化試驗示范基地。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擔任基地首.席科學家。
項目以1000mu優.質耕地為基礎,以富硒關鍵技術創新為支撐,當年實現了富硒水稻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關鍵技術的突破。
2017年,富硒水稻示范基地規模擴大至10000mu。在大面積、標準化種植非轉基因富硒水稻的同時,由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會同參與各方精心制定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方案,選擇了3個非轉基因水稻品種,4種植物硒營養劑,開展了小面積、多項目的對比實驗研究,主要包括施用硒營養劑水稻硒含量和品質對比、不同水稻品種聚硒能力對比、不同硒營養劑施用效果對比、不同濃度硒營養劑施用效果對比、施用硒營養劑前后土壤質量對比等。
本次大面積標準化種植及對比試驗研究,系統采集了233組樣品,其中包括稻米樣品60組,稻米、稻殼、莖、葉、根系土配套樣品各15組,耕地土壤樣品98組。分析項目包括總硒、有機硒、重金屬和營養元素等,分析測試數據5000余個。此外,外送國際權威檢測機構稻米組合樣品1組,進行了硒、重金屬、農藥殘留等項目的檢測。
分析結果顯示:基地大規模種植的富硒水稻不僅品質好,而且“零農殘+無重金屬超標+富硒”。稻米總硒含量200-700μg/kg之間,平均含量454.3μg/kg,有機硒平均含量418.4μg/kg,有機硒占比大于90%,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28050- 2011)和湖北地方標準《富有機硒食品硒含量要求》(DBS42002-2014)的規定。
有關專家指出,本次示范及研究所獲得的重大進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能夠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多樣化的富硒農產品,滿足消費者膳食補硒的需求。二是為湖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這將為提升湖北農業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抓手。三是為推進《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的有效實施和我省富硒產業基地的大規模推廣提供了成功范例。也為我省富硒產業的科技支撐體系、產業發展體系、質量保障體系和市場誠信體系建設,以及為我省搶占富硒產業發展高地做出了貢獻。四是通過“產、學、研”聯合的模式,為整合優勢科技力量、開展協同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按照《湖北省富硒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至2020年,湖北富硒產業將成為產值過千億元的富民產業。
為此,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院長戴光忠表示,課題組將擴大示范基地規模,繼續開展富硒關鍵技術研究,打造湖北富硒產品推廣平臺,擴大“綠杉富硒大米”和其他湖北富硒產品品 牌影響力。進一步發揮合作各方的優勢,由湖北省富硒產業研究院牽頭,對所獲成果深入研究,總結提煉成功經驗,形成可復制的模式,逐步向江漢平原等其它地區推廣。以富硒水稻種植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養殖、富硒水產和富硒食品加工等產業延伸,推進全省富硒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制定和完善富硒水稻種植、富硒大米加工等系列標準,打造富硒稻米生產湖北標準。
以此為起點,推進富硒產品系列標準的制定,使湖北在富硒產品的標準化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以富硒水稻種植為突破口,逐步向富硒養殖、富硒水產和富硒食品加工等產業延伸,推進湖北邁向富硒產業強省。(文/項俊平)